标题
更多
  • 识人难

    识人难,知己更难!识人知己,成功更容易!

  • 识准人

    识准人,才能选对人、招对人、用好人、留住人!

  • 甄选英才

    甄选英才-帮助企业精准识人、科学用人,减少因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带来惊人损失和巨大代价!

  • 我们的定位

    我们的定位:精准识人咨询行业的京东(自营)+ 淘宝(平台)

  • 我们的使命

    我们的使命:帮助百万老板、创业者成功!

  • 我们的愿景

    我们的愿景:口碑相传的精准识人咨询行业领先者!

  • 我们的理念

    我们的理念:专业创造价值!专注、专业、专家!真诚、善意、热忱!

  • 我们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关注人、分析人、研究人、帮助人、成就人!

  • 职场医生

    职场医生-提供专业职业定位、职业规划服务,帮助职场人少走弯路,不走错路,直达职业发展目标!

文章
  • 文章
搜索

0571-87171366

  • 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 QQ空间
  • 百度
全部测评
我是职场新人
我是职场精英
我是创业英雄
我是在校大学生
我是高中生
我是企业
职场热议
  • 别让“工作群负担”压垮职场“打工人”

    近日,四川南充的唐女士发布视频称,离职后一口气退600多个工作群。该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唐女士介绍,自己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离职后花3个半小时退完所有群,轻松了很多,也直观地体会到职场的不易。

    这一话题在网上迅速引发共鸣和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感同身受,自己也有很多很多工作群。部分网友表示震惊,“我的好友都没有那么多”。还有网友调侃称,这哪是离职,分明是赎身……在网络社交时代,很多“打工人”都被一种有形或无形的纽带所“捆绑”,比如下班后不得不“微信加班”、转发朋友圈系硬性任务、须下载相关APP以及关注相关公众号,等等。

    而上述唐女士累计加入600多个工作群,恐怕刷新了“打工人”网上工作负担重的另一记录。一个“打工人”加入这么多工作群,不仅意味着8小时之内既要忙群里的工作也要忙群外的工作,而且8小时之外的时间很可能被“群工作”所占据。固然这与唐女士个人的工作性质、特点有关,属于职场的极端案例,但也充分反映出“打工人”“工作群负担”不是一般的重。

    虽然说在网络社交时代,各种工作群提供&

  • 日本一年轻医生长期加班致自杀后,其家属呼吁改变过度工作的制度

    去年,日本一名26岁的医生在一个月内加班超过207小时后自杀身亡,近日,他的家人呼吁改变长期受过度工作文化困扰的日本社会制度与环境。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月23日报道,该医生名为高岛晨伍(Takashima Shingo),于去年5月在神户市一家医院担任住院医生时自杀。据其家庭的代表律师称,高岛在其去世前的一个月内加班超过了207小时,且3个月内没有任何休假。

    在8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岛的家人描述了一个“被逼到绝望的年轻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自我了断的境地。他的母亲高岛纯子(Takashima Junko)说:“‘没有人照顾我。’他一直对我说。我想是环境把他逼到了悬崖边上。”纯子补充说,“我真诚地希望医生的工作环境能够得到改善,这样以后就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事情。”

    高岛曾就职的甲南医疗中心(Konan Medical Center)在上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了有关指控。该中心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医生在很多时候需要花费时间自己学习,因此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从而不可能准确估计其工作时间。然而,此前日本政府劳动监察机构裁定高岛的自杀是与工作相关联的事故,报道称,这进一步突显了医护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日本厚生劳动省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长&

  • 青年“慢就业”,是松弛而为还是无奈选择?

    慢就业越来越“流行”了。

    在网络上,慢就业被认为是毕业后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参加考学、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

    首先,慢就业与失业不同。统计调查报告中的失业,除了“没有就业”(即一周工作一个小时以下),还需满足“积极寻找工作”且能立即工作(到岗)的条件。而着眼于“慢”的就业,往往不是积极、立即的。与中学/大学毕业即就业的模式不同,慢就业者在毕业后并未立即走入职场,而是放缓、延迟就业,一般延迟数月甚至两、三年时间。

    与使人焦虑的被动失业不同,“主动选择”慢就业显然容易被接受多了,甚至还被赋予了浪漫色彩,比拟欧美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的“间隔年”。

    其次,青年慢就业总与青年失业相联系,共同指向具有挑战的就业处境。

    2018年,当慢就业这个词在网络逐步传播的时候,16-24岁城镇青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10.8%。2022年,上述城镇青年失业率达17.6%。 2023年上半年(按历年规律均低于下半年),城镇青年失业率达19.6%。

    智联招聘5月时发布《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选择慢就业人数占比从2022年的15.9%提升到18.9%。结合前述城镇青年失业率数据,可以理解为,当下毕业生中处于没工作&

  • 董明珠言论引热议:工作不只是为了薪水!

    在最近的《超级访问》节目中,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发表了一番引起广泛讨论的言论。她认为,年轻人拿到大学文凭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问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而不是只关心自己能拿到多少薪水。这种观点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董明珠的观点
    董明珠在节目中表示,招聘员工时,她不希望听到那些以薪资为唯一目标的人,而是希望找到那些能够清楚回答自己能做什么、可以为公司做什么的人。她强调,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薪水,而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

    二、网友的反应
    然而,这番言论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有些网友认为,董明珠口口声声的理想奉献,好像自己一开始就是多么高尚一样。他们认为,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养家,追求物质生活的稳定和幸福。

    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董明珠此举是在试图塑造格力电器的企业形象。他们认为,董明珠的言辞充满了口号化的气息,很难说是真心实意的。他们认为,企业招聘员工首要的目标应该是能力和业绩,而不是奉献和情怀,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

    三、我们的看法
    无论是支持还是质疑,这番言论都引发了人们对于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的思

  • ChatGPT等大模型带火新职业,“会咒语的那群人”能走多远

    ChatGPT等大模型的火爆带火了“提示词工程师”这个新职业。有人将“提示词工程师”称为“会咒语的那群人”。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大招聘平台上名为“Prompt 工程师”或“Prompt Engineer”的职位月薪大多在1.5万-6万元。尽管对于其是一个新职业还是临时工种还有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提示词工程师一类的AIGC相关职业正在蓬勃发展。

    通过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AI)生产内容已不是新鲜事,然而精准地借助GAI生成高水平的作品却并非易事,操作者需要将复杂任务拆分成AI能识别的语言提出多个需求,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回答。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份“专门向AI提问”的职业——提示词工程师(Prompt Engineer)。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与AI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提示词工程师也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会咒语的那群人”。有人认为提示词是人工智能大众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应紧跟时代潮流快速学习,也有人认为提示词工程师是训练人工智能过程中临时出现的一个工种,将会在程序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成为过去式。这究竟是怎样的职业?未来发展如何?作为普通人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

    和AI“聊天”的职业

    最初让提示

  • “炫富女”举报丈夫行贿?中青评论:追问真相才能保障公平

    日前,据澎湃新闻报道,针对网传“广州供电局员工遭妻子举报行贿30万入职并遗弃病妻幼女”一事,广州供电局发表声明:“8月22日,网上发现有关我单位员工王某夫妻婚姻纠纷的相关信息,其内容涉及我单位。我单位已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如涉及违法违纪问题,我们将严肃处理。感谢广大网友关心和监督。”

    此前,网上热传的聊天截图显示,某女子在小区业主群发信息,说自己的老公王某是广州供电局一名普通员工,“三本进来的,还是正式编,年收入50万+,我家里在广州有两套房,日子过得可滋润了,我们家是上流社会人士,可以天天吃香喝辣的……”面对一些人在群聊里的善意提醒,这名女子表示“看不惯可以转发,我就是炫富”。

    乍看这段对话,这名女子的行事动机似乎很难理解。但是,有截图显示,王某之前就曾被其妻子实名举报。也就是说,这名女子不是在“炫富”,而是在变相曝光。据举报者指控,王某当年为了入职广州供电局,曾请远房亲戚、时任广州供电局医疗部主任董某帮忙,向时任广州供电局局长行贿25万,并给了董某5万。另外,举报者还声称王某存在“遗弃病妻幼女”的行为。

    这些举报内容如果是事实,性质无疑十分恶劣。对此,有关部门还需及时调查,查明真相后做&

  • 57%开始考虑回流家乡工作,《2022异乡职场人生存现状调研》发布

    近日,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2022异乡职场人生存现状调研》,从假期安排、就业选择、未来规划等多方面切入,面向千位在外工作生活的异乡人,对他(她)们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呈现和分析。

    在异乡工作的职场人中,76%坦诚自己时常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如孤独、失落等。在对“异地工作者的不安全感”进行调研后,结果显示房租贵、生活消费高是36.3%受访者的忧虑;被本地同事排挤、边缘化(28.7%)与人脉资源少、朋友不多(28%)也是部分职场人的困扰项;通勤问题更是遭到诟病(18%)。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36个重点城市超千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占通勤人口的13%。

    机会多收入高仍是异地求职主因 57%开始考虑回流家乡工作

    《调研》显示,从工作年限看,异地工作者中工作3-5年的比例较大(49.3%),高于总体水平的25.7%,说明职场新人跨城求职的可能性更大;从工资水平看,年收入超15万的占比过半数,高于总体水平的31.6%,说明收入较高者跨城求职的概率更大。

    大多数职场人在异地工作的原因,top2分别是工作机会多、收入高(64%);开拓眼界、增长知识(26.7%)。还有26.3%的受访者受限于专业和技能,家乡没有合适的工作&

  • 职场监视花样多,“防摸鱼”的管理边界在哪

    近日,深圳某公司在每个工位上安装“一对一”监控摄像头一事引发网络热议。网传图片显示,摄像头不仅可以拍到员工,还可以清晰拍到电脑屏幕画面。

    该公司声明,安装摄像头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摸鱼”,而是担心游戏在未发行之前被泄密。很多网友认为,摄像头时刻对准工位,员工的一举一动都被“全景式监控”,此举会侵犯个人隐私。

    在调查中发现,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公司的员工遭遇过被“监视”的情况,有的是通过监控探头,有的是通过手机截图,还有的则是后台监控。

    公司对员工进行“监视”是否有法可依?员工权利如果受损该如何救济?除了花样百出的监视手段,公司还有哪些方法能更好管理员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监控手段五花八门,防止员工不务正业

    江苏一网友发文称,公司发通知让人事部门下班后挨个检查员工手机使用时长。通知显示,下班后人事会检查手机屏幕使用时间,上班使用手机时间关系到能不能继续留在公司。员工称,下班前人事在前台等着,挨个要手机拍照,屏幕使用时间太短的就要求拍电量和软件使用时长。

    梳理发现,近年来公司针对员工的监控手段五花八门。

    去年年初,浙江杭州某公司给员工发放了一批智能坐垫,用以监测心跳、

  • 整顿”职场,从来都不是哪一代人的事

    我是70后,年轻的时候,还不流行“几零后”的说法,所以很少会听到“70后如何如何”的评价。但是,在长辈眼里,我们这一代人是“吃不了苦”的。我母亲专门为我做过“忆苦思甜”饭——有点咸,有点苦,颗粒粗糙的“棒子面”窝窝头,在我咬了一小口就放弃了之后,母亲似笑非笑地看着我,那个表情叫“看我说的没错吧”。

    进入职场时,父母对我最常念叨的就是,提前去办公室扫地擦桌子打热水,勤快点才讨喜。我也自然如是照做,没有任何一点“凭什么”“为什么”的念头,仿佛,维护职场环境中的秩序感是天然本分。

    父母辈没有经历的事情,就缺乏经验可以传授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逐渐市场化了,和父母那种一辈子进一个单位,进了单位就旱涝保收的状态有了很大不同。当时的单位,用人很不规范,堪比今天的“文眉”,有编制的是“永久式”,签合约的算“半永久”。部门有一定的用人权,所以,合约还分成单位签与部门签两种。这些差别不仅关系到待遇,甚至决定了别人看你的眼神。团队去客户那儿谈合作,挨个介绍一遍,我站在队尾,像一个小透明,有一种“我在,又不完全在”的错觉。单位发节日福利,也是按等级发放的。有时如我这样身份的人能领到半份,有时则完全没有,但搬东

  • 别急着给职场00后贴标签

    不久前,“00后整顿职场”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初入职场的他们,丝毫没有职场新人的青涩、谦逊和低调,反而作风张扬、雷厉风行,干了很多老员工想干却不敢干的事。反向背调、拒绝团建、准点下班、仲裁公司……这些与00后有关的职场新闻,一次又一次地让人们惊掉了下巴。这些看上去叛逆的行为,被网友总结为“00后整顿职场”。

    然而没过几天,就有网友向媒体爆料,自己所在的公司专门设立一个名叫“新一代”的新部门,将00后员工全部收纳其中进行统一管理。于是网友戏称:00后刚开始整顿职场,就被职场整顿了。

    到底是00后整顿职场,还是职场整顿00后?或许都过于夸张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这点毋庸置疑。代际差异确实存在,但也不至于差别如此巨大,毕竟人类不可能集体基因突变。能从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的新闻,都是具有特殊性,甚至是反常性的事件。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00后“一言不合就开怼、罚钱离职无所谓”的职场新闻,正是因为不合常理,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那些兢兢业业的普通人,虽然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但因为没有话题度,自然也上不了热搜。这是新闻传播规律,也是一种常见的幸存者偏差。

    年轻人确实有年轻人的特点,他们更重视规

标题
更多
免费测评:
个人服务:
职场江湖

杭州精准识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浙ICP备2020041473号

企业务: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

9:00-17:0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