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华正在引爆全国高校“非升即走”内幕时间:2024-04-21 昨天为大家写了姜文华的事情,里面提到了一个细节:非升即走。
在看过很多资料后,我终于可以确定,全国高校的年轻教师们,真正的是苦非升即走很久了,姜文华就是被这个非升即走给逼死的。
姜文华他本身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
这个学校的数学系在美国也算是很厉害的了。
姜文华在美国读博期间,发表了7篇论文,都发在专业期刊上了。
这几篇论文的水准都很高,基本功也很扎实。
姜文华的中学和大学,都是在复旦读的。
2000年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新生名单上,有姜文华的名字。
姜文华在复旦读书期间,还获得了复旦校长奖。
姜文华的20年学术历程就是,就读于复旦,留学于美国,在苏州大学呆了六年后,又回到了复旦,一半的时光在复旦度过。
但是就因为非升即走这个制度,让姜文华走上了绝路。
这个非升即走在全国高校很流行,已经影响到很多年轻的教师了,我不想再出下一个姜文华,所以我想揭开这个盖子。
从本质上来说,这个非升即走就是一个临时工体系,甚至在这个六年合同不用期满,5年就可以让你无条件走人,这就意味着,年轻教师们至少要当五年的临时工,才有转正的希望。
这个非升即走是从美国引进的,可是被我们的高校们念歪了经。
我们高校的年轻教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在无限的逼迫和压榨我们高校中的年轻教师们。
中山大学的甘阳被当众扇耳光,就是其中一例,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这个非升即走体系如果不改,将来还会有类似更多姜文华这样的人出现。
如果再不对青年教师好一点,那下一个姜文华和王永珍也在路上了,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早晚会有爆发出来的那一天。
当年和姜文华一起获得复旦校长奖的另外两位,都比姜文华更聪明一些,看清了非升即走的真相,于是早早离开了高校。
非升即走在美国是个很好的东西,可是来到我们高校,就走形变味了。 我们的年轻教师在35岁前不能在高校转正,那留校无门,出去工作也无门。
就算是博导,现在也觉得留校越来越难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不少高校已经有学阀出现了。
非升即走体系在这些学阀们的操弄下,已经成为压榨年轻教师的工具。
在这样体系下,姜文华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靠个人所能解决的了。
更让人反感的是,这个非升即走只针对我们的年轻教师们。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明确标准。
如果不想让你留校,有的是理由,你还无法反驳。
现在我们的高校认为自己不差人。
让你止损的机会都不会有,六年的宝贵时光就这样浪费了。
如果一旦解聘,我们的年轻教师们就要面临这样的情况。
武汉大学是重点高校了吧,他们招了119个年轻教师们,辛辛苦苦干了六年后,只有4个通过评审,有了编制。
这样一来,我们的年轻教师们就很吃亏了,那三四年能出科研成果的宝贵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
年轻教师们很容易把自己的青春给耗费了,最后还啥也捞不着。
我们高校没有学到美国非升即走的精髓,只学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现在这个非升即走之所以搞得下去,是因为还有大量岗位可以容纳人,所以年轻教师们忍了。
但是雷已经埋下了,过几年就要面临第一波解聘潮了,到时候有很多年轻教师们会成为牺牲品。
在这里,姜文华就是倒在了解聘上,因为他已经过了两个聘期都没通过,不能再在高校任职了。
这个非升即走,本身就是在高校的正常需求之外,增设的临时性岗位。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每年毕业的人才太多了,高校们已经装不下了。
每年毕业的人越来越多,高校的编制就那么一些,于是就形成了无解死局。
几千个特聘教授,最后只能留下几十个,竞争的残酷性可想而知了。
但问题是,现在工作不好找,所以我们的年轻教师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当国内再没有高校可以接盘时,非升即走才会真正迎来大麻烦,时间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体系下,再正常的人,也会被逼疯的,比如姜文华,很和善的一个人,还是爆发了。
连他幼儿园时的同学都为他说话了。
很多网友看过视频后,都觉得姜文华文质彬彬,说话很有条理,很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
已经有网友呼吁,了解姜文华的动机,才能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
可以看出,姜文华已经用自己为代价,让更多的人们看到,非升即走已经是一个死局了,已经影响到无数年轻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了,也在恶化着国内高校学术研究环境,让很多年轻教师们无法专心搞研究,更不用说潜心于学术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全国高校的年轻教师们都会记住姜文华的,因为他已经让人们注意到非升即走体系的不合理性,再不加以改变,只怕会有更多姜文华们出现,何必呢,何苦呢……
毕竟,我们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能珍惜还是多珍惜,就当是为民族多留一些学术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