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 识人难

    识人难,知己更难!识人知己,成功更容易!

  • 识准人

    识准人,才能选对人、招对人、用好人、留住人!

  • 甄选英才

    甄选英才-帮助企业精准识人、科学用人,减少因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带来惊人损失和巨大代价!

  • 我们的定位

    我们的定位:精准识人咨询行业的京东(自营)+ 淘宝(平台)

  • 我们的使命

    我们的使命:帮助百万老板、创业者成功!

  • 我们的愿景

    我们的愿景:口碑相传的精准识人咨询行业领先者!

  • 我们的理念

    我们的理念:专业创造价值!专注、专业、专家!真诚、善意、热忱!

  • 我们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关注人、分析人、研究人、帮助人、成就人!

  • 职场医生

    职场医生-提供专业职业定位、职业规划服务,帮助职场人少走弯路,不走错路,直达职业发展目标!

文章
  • 文章
搜索

0571-87171366

  • 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 QQ空间
  • 百度
全部测评
我是职场新人
我是职场精英
我是创业英雄
我是在校大学生
我是高中生
我是企业
首页 >> 资讯广场 >>职场这些事 >> 小镇做题家:从“天之骄子”到“时代弃儿”(上)
详细内容

小镇做题家:从“天之骄子”到“时代弃儿”(上)

时间:2024-02-17     作者:代玉启,李济沅【转载】   来自:中国青年研究   阅读


"小镇做题家"概念诞生于豆瓣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他们以"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作为符号和标签定义自身。该小组成员大多来自乡镇农村,毕业或正就读于知名高校,但自认为"除了埋头苦读之外啥都不会",见识和能力有限,没有长辈指点,步入社会后处处碰壁[1]。

 

该话题一经抛出,短时间内便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烈讨论。目前对于"小镇做题家"自嘲现象的关注散见于一些媒体的报道,学术层面探讨较少。从德育视角审视这一青年文化现象,探究其生成机理并寻求有效的化解策略,有利于把握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向,引导广大青年做有责任、勇担当、能奉献的时代新人。


笔者基于对豆瓣、知乎、微博等网络社区大量关于"小镇做题家"话题讨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以面对面形式为主,以电话、微信访谈等为补充),通过从认知角度描摹"小镇做题家"群体的自我画像,分析该群体的典型特征,把握"小镇做题家"自嘲现象的整体态势,从而为深刻理解这一现象的生成机理奠定基础。

 

一、"小镇做题家"的自我画像

 

1. 金榜题名后的瞬时成就感

 

对于"小镇做题家"群体而言,他们将高考视为社会阶层上升的重要途径,跨入名校之门是他们受教育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跃升,高考更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

 

"寒窗苦读多少年,只为高考这几天。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高中专门为我张贴了喜报,父亲宴请了所有亲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就是我的人生巅峰了吧"(受访者A,在校大学生,19岁)。

 

坚持"十年寒窗苦读"后的收获感、跨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的优越感以及沉浸于"别人家的孩子"艳羡的满足感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他们在金榜题名后的瞬时成就感。突如其来的鲜花与掌声一时间使他们陷入踌躇满志后的短暂迷失,对于即将开启的未知生活,他们在迷惘中抱有幻想、在躁动着怀揣不安、在局促中饱含期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他们将来在大学生活中的措手不及和无所适从埋下了伏笔。

 

"当年在小县城里自己绝对是风光无限,上大学后开始接触一些城市里很优秀的同学,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读了大学以后要做什么"(受访者B,在校大学生,21岁)。

 

B同学的经历在"小镇做题家"群体中引发了普遍的共鸣,大家表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茫然感,一位"小镇做题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言:"高考就是我眼光能到达最远的地方了"[2]。

 

2. 名校光环下的现实挫败感

 

学者黄灯这样描述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3]。显然,"小镇做题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在自我认知和期待方面有着显著区别。进入大学后,他们与身边同学在形式上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对过往"光辉历史"的清零,也是一次重新"洗牌"。

 

"冲过高考的‘千军万马’,才发现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把竞争比作赛跑的话,高中就只有一条跑道,那就是学习。而大学似乎有无数条跑道,但我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受访者B,在校大学生,21岁)。

 

"小镇做题家"虽然头顶"名校光环",但现实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格外"柔和",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让他们无法安心也没有信心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习惯的应试技巧失灵、在多元选择中失措等因素导致了他们较难成为大学培养评价体制下的佼佼者,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同学羡慕的对象,也很可能不再是老师关注的焦点。一面是名校的光环,一面是自感惨淡的现实,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当下的"时代弃儿",心理落差难免诱发强烈的挫败感。

 

3. 过高期待下的奋斗无力感

 

"大一的时候,我发现大学里学的内容和高中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大学要做的东西太多了,时间太少了"[4],这段出自某"小镇做题家"的自述道出了该群体的现实境遇。

 

从"小镇"走出的他们背负着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来自外界的严要求与高期待混杂着自身朦胧的想象吹大了"小镇做题家"成长预期的泡沫,有时甚至会偏离现实、不切实际。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却发现可以寻求的支持力量有限时,极易产生无助感。


"刚上大学时,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保研,但后来慢慢地觉得能考上研究生就很不错了,再后来的底线就变成不挂科,现在觉得安稳毕业找个满意的工作都成为奢望"(受访者C,在校大学生,23岁)。

 

"小镇做题家"在现实困难面前不断妥协、不断降低自我底线的过程如温水煮青蛙般慢慢消磨意志,同时也加剧了前途迷茫感和现实无助感。

 

正是由于对自我的"高期待"与外部的"弱支持"之间的错位,无形之中使他们比同辈群体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也让他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家境、出身、父母资源、社会时局和运气也在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背后,隐含的是他们能力与理想不相匹配、现实与愿景差距过大所催生出的奋斗无力感。

 

二、"小镇做题家"的典型特征

 

1. 家庭支持作用有限

 

家庭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其对个体的支持功能体现在生活保障、教育引导、情感支持、精神寄托等各个方面。在个体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家庭对于个体的支持功能也各有侧重。但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对其成长的支持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阶段,个体对家庭的需求相比于之前的学习阶段甚至要更加广泛且深入。然而当"小镇做题家"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与家庭之间的距离突然间被拉大,生活时空上的隔阂减损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互,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别阻隔了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经验传承,日益增大的代际势差消解了彼此之间的理解根基。

 

"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对大学的了解非常有限,他们对我的要求和期待有时会和实际情况差别很大。除了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费支持以外,其他方面的困难我也不会去寻求父母的帮助,甚至会有意隐瞒他们,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以来我和父母的共同语言好像越来越少了"(受访者A,在校大学生,19岁)。

 

可以看出,除了如经济支持等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外,他们从家庭获取其他方面的支持较为有限,有的家庭甚至连基本的经济支持也捉襟见肘。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在未知旅途中"一个人的修行"。

 

2. 全面发展水平受限

 

相较于程式化的高中生活,大学打开了青年学生生活发展的多维面向,开辟了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从"唯成绩"的单一向度转向个人全面发展的各个维度。"一张考卷"包打天下已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兼具、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的青年成长成才模式。多维竞争并存、多元评价并行的态势之下,在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爱好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相对欠缺的"小镇做题家"群体显得捉襟见肘,这使他们在适应、驾驭大学生活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

 

"与那些从小就得到全方位锻炼和发展的同学相比,我好像从一开始就缺了点什么。感觉斜杠青年、后浪、弄潮儿这些字眼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虽然有时会觉得他们有些‘凡尔赛’,但是我内心知道,是他们本身的优秀使然,曾经赖以生存的分数再也不能给我安全感了"(受访者C,在校大学生,23岁)。

 

事实上,"小镇做题家"面临的冲击和影响是全方面的。即便是在他们以前引以为傲的学业胜任能力问题上,"小镇做题家"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管理方式和学习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探究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擅长应试的"小镇做题家"而言,帮助他们从高考中成功突围的学习方法在大学并不奏效,甚至还起到反作用。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使他们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的锻炼相对匮乏,成为制约他们胜任大学课程学习的枷锁。

 

3. 人生规划视野局限

 

人生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体对"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才"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行动遵循,在青年时期合理的人生规划尤为重要。由于视野和资源相对匮乏,"小镇做题家"群体在个人规划时存在短视化、功利化、片面化倾向。他们关注眼前的得失而忽视长远规划,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而漠视内心真正想法,更愿意以世俗功利的标准衡量其自身价值,如在高考填志愿时的主要考量是如何使分数利用最大化,而不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

 

同时,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有失偏颇,习惯于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片面的量化指标衡量成功与否,淡漠了真正的人生价值和个人实现。

 

"也许是由于一路走来的成长惯性使然,在做选择时我更愿意把那些可以量化、易于评价的指标作为主要考量的因素,比如找工作时更看重的是薪资待遇、条件保障这些外在因素,对于以后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我认为可以先不考虑"(受访者D,毕业生,26岁)。


"小镇做题家"完成了高考这道"小题目",却在人生这张没有固定答案、没有统一模式的"大考卷"上,缺乏"审题"的判断力、"试错"的心态力和"答题"的应变力。


(本文为上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VSZ12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类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文化的新特点及引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image.png


参考文献:

[1]彭景晖,李丹阳.把自信紧握在手上,"小镇做题家"[N].光明日报,2020-08-09(5).

[2][5]澎湃新闻.小镇外的"做题家":一个八万人豆瓣小组里的心灵回声[EB/OL].https://www.sohu.com/

a/410065718_260616?_f=index_pagefocus_1&_trans_=000014_bdss_dkbjyq.

[3]黄灯.我的二本学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3.

[4]豆瓣网.吐槽&经历|写给小镇做题家们的一封信[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7140856/.





标题
更多
免费测评:
个人服务:
职场江湖

杭州精准识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浙ICP备2020041473号

企业务: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

9:00-17:0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