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储备不足流动频繁 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捉襟见肘时间:2024-04-21 合适的流动有利于企业和人才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如在一年之中没有相应比例的新人加入,将导致员工惰性上升,工作效率降低。
房地产行业人才流动频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个行业人才流动性之大让我吃惊,与IT行业的流动性不相上下!”成业行副总邵念强说。世联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罗守坤则表示,企业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不应该违背常规。他认为目前的情况是喜忧参半。
人才流动程度居各行业之首
中国房地产人才网 www.51rencai.com总经理李小平指出,根据统计,房地产人才流动程度居各行业之首,流动率超过60%。“在浙江,房地产人才跳槽平均3年左右一次。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流动率更高一些,一般平均2年左右跳一次。从猎头的角度看,2~3年跳一次槽是基本可以接受的,因为企业和经理人都需要调整、发展。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人才流动也加速了行业信息的传播,于行业发展是有利的。”
人才流动频繁与行业特点有关。房地产项目周期一般为2~3年,一旦项目结束,而公司又没有足够的新项目,相关人员就必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同样,一个公司如果要新开项目,就必须大量挖人。
房地产人才大多数只在行业内流动。而李小平指出,房地产人才与其他行业之间也存在流通性:由于房地产行业薪酬较高,吸引了其他行业人才进入;但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也有部分人不得不离开这一行业。
利弊互现
李小平指出,房地产人才频繁流动对行业的有利影响有二。首先,虽然目前国内对房地产企业人才流动缺乏行业规定和道德约束,人才流动会对公司内部商业机密和公司规范化管理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也正是这种人才的充分流动性使先进的、丰富的从业经验得以传播,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其次,合适的流动有利于企业和人才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如在一年之中没有相应比例的新人加入,将导致员工惰性上升,工作效率降低。但人才流动过快也将导致企业停滞不前,不仅工作衔接出现问题,更重要的是给竞争对手以“喘息”的机会。“房地产企业以每年10%到25%的人才流动为宜。适度换血可增加员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李小平说。
罗守坤也指出:“如果是长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企业,那么人员流动率10%~20%最合适。”
无论如何,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也是不利的。李小平指出,许多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于找人,这当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人才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明显的。李小平说,每一个员工掌握的与项目开发相关的信息和经验都非常值钱,而重新建立一个相互了解的团队至少需要3个月。
人才储备不足是根源
“行业增长过快却没有人才储备,导致有限的房地产人才流动频繁,跳槽不断。” 罗守坤说。
李小平也认为:“虽然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增长减速,但房地产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对人才需求增长幅度较大。大量的企业在网罗人才,外来资金也在进入这个行业,加剧了人才的短缺。”
“房地产是新兴行业,真正符合房地产企业需要的中高级人才需要5~10年的培养,初级人才也需要2~5年的培养。有经验、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总量增长有限,远远跟不上需求增长。”李小平说。
“整体而言,房地产企业对管理重视不够,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力度不够,存在着短期行为。企业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缺乏,互相挖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罗守坤表示。
至于房地产从业人员的离职原因,大致有三种:薪酬类、发展机会类和管理现状类。
“薪酬最主要的原因。”李小平说:“70%的跳槽是因为薪酬。”
发展机会包括更好的职位、更多的提升机会和不同的工作与培训机会。“约有20%的离职是此类原因。”李小平指出。“培养人才却留不住人才,其实在任何行业都很普遍。” 邵念强说。
管理现状包括业务及时反馈、工作时间合理、公司管理等,此类原因直接影响了员工的满意度,虽然直接因此类原因离职的比例不大。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最终决定员工流动的是市场而不是企业领导。”李小平指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或许能够解决那些可能导致员工离职的问题,但是无法抵挡市场的力量,也不能使自己的员工免受外部机会和招聘高手的引诱。人力资源管理的早期目标—全体员工的流动率最小化,应该被新的目标所替代,即使重要员工的流动率最小化。
李小平表示,企业应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人力资源成为公司的核心资源。具体措施包括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选派有能力的人担任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否则人力资源部门很可能成为弱势部门。
企业也应通过制度安排处理好集权与授权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被重视的渴望,企业要敢于放手用人,给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其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才能使人才忠于企业。
工作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长期以来,惯性思维局限了我们对于管理的人性化认识,忽视了人才潜能的管理与开发。中高级人才比普通员工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更多的应该是给予积极配合而非纯粹的利用。”李小平说。
但最根本的措施,恐怕还是设计科学、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始终是企业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