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青岛做深做实干部工作常态化调研 精准识人 精准用人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大兴调查研究,把常态化调研作为干部工作的基本手段,把调研结果作为动议干部的重要基础和前置条件,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切实做到“无调研不动议”,以精准识人保障精准用人,有力提升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
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常态化调研体系。坚持统筹谋划、融入日常,以配强班子、建强队伍为目标,构建起“1+4+N”的常态化调研制度体系。出台《干部工作常态化调研实施办法》,明确调研原则、调研内容、方法步骤、纪律要求等。聚焦中心任务,明确年度调研、重点工作一线跟踪调研、重大突发任务专项调研、年轻干部专题调研等四种常态化调研方式。按照“调研前—调研中—调研后”三个阶段,逐一细化程序安排,形成调研报告、民主测评、业绩采集、跟踪纪实等多项程序性模板,有力提升干部调研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搭建多维场景,丰富常态化调研手段。常态化下沉一线,多维度深入了解,增强调研工作的场景感和鲜活度。用好谈心谈话这个基本手段,市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亲自带队亲自谈,引导干部敞开心扉,大胆表达真实想法。去年集中利用2个月时间,开展市直部门、市直企业专题调研和区市换届“回头看”,对全市中层正职以上干部谈话全覆盖,共谈话3530余人,掌握了大量干部工作“第一手资料”。将多渠道举荐与常态化调研结合起来,每年面向所有市管班子开展一轮无任用推荐,面向市级领导、单位“一把手”开展署名举荐,面向市管干部开展毛遂自荐,去年以来通过“三荐”掌握优秀干部187名、提拔使用53名,成为组织上了解干部情况、发现优秀干部的重要渠道。坚持在一线火线考察了解干部,针对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把调研组设在重点工作指挥部,嵌入式了解工作推进和干部表现情况。搭建近距离比较干部的平台,创建“擂台比武”机制,先后举办区市党委“书记擂台”5期、市直单位“局长擂台”6期、国有企业擂台2期、功能区擂台2期,既比学赶超又考察干部,成为知事识人的重要“窗口”。
强化综合研判,提高常态化调研深度。深入分析甄别,精准科学评价,扎实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对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巡视巡察、专项督查、审计、信访、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干部档案等方面信息印证补充,进行更为客观、准确的研判评价。开发干部云平台,将调研文字材料转化为数据资源,进行“班子画像”“干部画像”。建立干部工作专题会制度,结合启动干部调整,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进行集体研判,深度分析,研究提出干部调整初步酝酿方案。
抓好结果运用,提升常态化调研质效。把常态化调研成果运用到干部选育管用各环节,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完整闭环。建立常态化调研结果反馈机制,依据调研掌握问题的多少、轻重,采取当面反馈和书面反馈的形式,帮助干部正视问题、督促整改提升。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部领导已约谈提醒市管干部34名,向522名市管干部书面反馈调研情况。对常态化调研中发现的德才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今年以来,根据区市项目跟踪调研和考核评议情况,从排名靠前的6个区市提拔重用26名干部,鲜明树立了能者上、优者奖的导向。把常态化调研结果作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参考,去年以来,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市管干部11名,其中,8名班子副职因履职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好,直接予以免职或调离岗位。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