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心也要防心,处人先要识人时间:2024-04-21 切勿轻信,保持理性
狼是一种非常小心谨慎的动物。如果狼在某个地方发现一头死去的小牛,它不会直接上去食用,而是会表现得异常冷静和谨慎。它会冷峻地审视四周,观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当它经过谨慎地判断,认为安全可食时,才会慢慢地走过去享用。这足以看出狼为生存而练就的精准的判断能力,可谓“胆大而心细”。
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如若只贪图眼前的小利益,看不见“利”中的“钩子”,那就会上当受骗、受人“钳制”。20几岁的年轻人应该向狼学习它们先进的胆略法则,即不贪图小利,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某工厂从日本某企业引进一套发电设备,派人去日本验收产品。人员一踏上日本国土,便受到该企业的“热情接待”,一连几天设宴招待,安排游览。直到回国前三四天,才拿出一大摞日文资料,使人无法细细查对,只好先签订了合同,再带回国仔细研究。哪知货到之后,仔细一查,大部分零件都无法安装使用,才知道上了人家的“钩”,受了人家的骗。这种“拿钱买教训”的事,当前着实不少。
若明知自己得小利,给企业和国家会带来大损失,知“钩”而进,那就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了。
以“回扣”为“钩”,是当今许多商战中的常用手法。一个自称“外商代理人”的“吴老板”到处活动,说给外商代销通信器材,订货者,可给经办人3%的回扣,引得大批人上“钩”上当,拱手交出了数千万元。后来案发查明,这位“吴老板”手中竟无一部通信器材,也无任何货源。
吴老板以回扣为饵,“空手套白狼”满载而归,这个例子足以给很多容易上当的人敲响警钟。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行奸诈骗者有之,上当受骗者更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遇事缺乏深思熟虑,轻信对手宣传,只见“饵”不见“钩”。
不少上当受骗的实例告诉我们:如果在此之前能做到不轻信,反复思考,谨慎行事,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地做到三思而行,相当多上当受骗的事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只要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骗子什么时候都会存在,其行骗之术也会各式各样。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应牢记:轻信是幼稚的表现,深思是成熟的标志。要力戒轻信,遇事要头脑清醒,三思而后行,就会少上当或不上当。
这个世界,怀疑一切太悲观,相信一切恐怕又过于不成熟了。有很多事,例如商情股市、产品质价,以及文化上的炒作宣传,等等,靠个人的智力判断不了,也左右不了。我们可能把握的,大约仅限于周围的人际关系。在学习倾听与观察的同时,切勿轻信。
不要轻信那些甜言蜜语的人。人最喜欢别人的夸奖,尽管有时做出拒绝奉承的姿态,可赞歌入耳,心里甜丝丝的,神经都会酥麻如触电。其实很多时候,某些人绞尽脑汁说出这些动听的话,有可能言过其实。
不要轻信那些喜欢许诺的人。各种各样的许愿、承诺、契约,司空见惯,如过眼云烟。做人讲“言必行,行必果”,轻易许诺不是稳重的表现,若实现不了容易误人误己。
拿出十二分的警惕来,假若你不想误食诱饵,有朝一日躺在人家砧板上任人鱼肉的话,就须谨慎、再谨慎一些,远远避开那些圈套和陷阱。
卧薪尝胆,化险为夷
一个人能“忍”的程度也是他可以负荷的程度,成大事者莫不能从危机四伏的社会中开辟出一条路来,其间所忍受和承受的远远超乎想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的人,心中必定有着远大的抱负。
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和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被法军打得大败,实力大大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重整旗鼓,与拿破仑展开了新的较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使用了新的“壮举”,卑躬屈膝地讨好对方,处处表现出退让的姿态,以屈求伸。
1808年,拿破仑决定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特宫举行会晤。这次会晤,拿破仑是为了避免两线同时作战,用法俄两国的伟大友谊来威慑奥地利。
亚历山大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拿破仑,还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争取准备的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一到,就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俄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一脸真诚地说:“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这一点。”这使拿破仑非常满意。
又一次,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戴,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的样子,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作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拿破仑对他也彻底消除了戒备。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作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并且打败了拿破仑。
亚历山大总结经验教训时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亚历山大妥协退让,使拿破仑放松了警惕,又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打败了对方。拿破仑被亚历山大的“忍让”迷惑了,最终失掉了自己的帝国。
“忍耐”可以让权力转换在瞬间完成,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退让会使你在几个回合之后,完成自己的优势。
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君权神授,神权高于君权。
1076年兵荒马乱时,德意志帝国皇帝亨利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最后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要在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整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宽恕了他。
亨利恢复了教徒身份,保住了帝位。他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将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
亨利“含辱负屈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用缓兵之计,赢得喘息时间,然后重整旗鼓,再和教皇较量。
大多能忍奇辱之人,日后必有过人之处。
走过同样的路,未必就是同路人
《琵琶行》中白居易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动天下,仿佛他与琵琶女的情感在明白彼此境况相近的那一瞬间,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这就是所谓的“共鸣”,那些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人,更容易互相靠近,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人所共有的体验愈是特别,愈能让当事人拥有同伴意识。譬如“战友”这个词,对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特定环境的人而言,是会有他人所不能体会的特殊感情的,只要说一句“我也是某某部队的”,就可让初见面的对方倍加信任。又如许多人都认为同学的友谊是最真诚的,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之后,如果初次见面的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学友,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因为昔日美好的校园生活让人不能忘怀,因而认同了面前的人。
或许共同的经历可能产生共同的个性,却也并非绝对。毕竟,相同的人生经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质。
刘成一曾当过兵,退伍后到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没过几年便成为业务骨干。后来,他辞职创办了一家公司,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战场上那种奋勇拼搏的精神,他在商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1995年,刘成一的一个老客户(也是一家公司)要搞融资租赁,请求刘成一提供担保。刘成一做事严谨,对生意上的事一向以稳重著称,尽管是老客户,他也按照惯例审查该客户与租赁公司的合同以及该客户的营运状况,审查后觉得并没有什么把握,准备婉言回绝。
一天,该客户又派了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人员前来商讨此事。初次见面,两个人互相介绍,刘成一得知该人姓赵,赵某忽然说:“我觉得你的名字很耳熟,你是不是某某部队的?”刘成一道出了自己曾在某部队当兵,赵某高兴地叫起来:“哎呀,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我说怎么觉得眼熟呢!”话题一发不可收拾,两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两人越谈越投机,俨然又恢复了当战士时的豪爽,于是刘成一请客,边吃边聊。
渐渐谈起担保的事,赵某向刘成一解释了一些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并保证该公司的信誉绝对没问题,资金只是暂时周转不过来,绝对不会连累对方的。刘成一正处在兴奋之中,对赵某的话深信不疑,也未做进一步核查,就在担保合同上签了字。其实,赵某所在的公司已经资不抵债,签订这个合同,就是为了骗刘成一公司的钱,根本无法追偿。
刘成一事后悔恨不已,一个“战友”毁了他十几年的苦心经营。
战友本是伟大而崇高的字眼,尤其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友之情非同一般,应该是始终不渝、终生难忘,是仁义道德的最高表现。不料,赵某竟利用这种战友之情,为刘成一下了套,毁掉了他长久以来的努力与付出,这种人怎能论友情?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经历是财富,不同时段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财富。即便是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也只是拥有某一种共同的财富而已,并不代表整个人生的财富相同。
无论眼前面对的是一个曾经与自己有过多少共同经历的人,毕竟那些共同的过去无法代表现在,也无法代表他的真诚,冷静客观地面对才不致稀里糊涂地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身正不怕影子歪,让谣言不攻自破
容易伤人的并非真刀真枪,面对别人的误会和刻意的刁难,我们应做到冷静处理,使其不攻自破。
金龙和宋清同时进这个单位。金龙性格内向,每天低着头、皱着眉,好像有天大的事亟待他思考拍板一样。而宋清天生开朗,每个同事和宋清关系都很好,但大概是金龙和宋清两人性格相差太大了,所以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好。
因为宋清的工作表现突出,人缘也特别好,领导准备提拔宋清当市场部经理,于是找宋清谈话。也不知道怎么这次谈话内容被金龙知道了,他就开始冷嘲热讽,意思是宋清很会拍马屁什么的,金龙也不顾忌什么,当着所有同事的面讽刺宋清,让宋清特别尴尬。宋清也不和他一般见识,就等着正式任命下来。
正式任命如期下来,但他们单位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还要在原单位待一段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般这都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没什么问题的。但过了一个星期,上级领导来找宋清谈话了,很严肃的样子。他说单位收到了匿名信,说宋清生活作风有问题,还极其详细地写到“某年某月某日有某个女人进了宋清的家”。看到这样的诬陷,宋清哭笑不得,这一老掉牙的招现在居然还在使用,大概是觉得宋清刚离婚,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信的署名是“一个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同事”。
宋清立刻就想到了金龙,因为,平时嫉妒排挤抢功总少不了他的份,而他在一开始的表现也实在让宋清怀疑。幸好宋清和领导的关系特好,几位领导对宋清特别了解,对这种匿名告状的形式很不屑,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宋清还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市场部经理。在宋清升职之后没几天,金龙就提交了辞呈,这样宋清就更确信是他了,虽然宋清对匿名信事件只字未提,但做坏事的人总是会心虚的。
闷声不响的人爱放“冷箭”,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动起真格来,倒还真让人防不胜防,与人交往还是离这些人远些为妙。
被一个人放“暗箭”,可以不当一回事,因为要么是他在嫉妒,要么是他心理真的有问题。但如果被很多人放“暗箭”,那么,首先要找一下自身原因,看是不是确有其事。另外,抓住那些放“冷箭”的人的把柄,找准时机,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你的厉害。
同时,在平时也可以与闷声不响的人多沟通、多了解,才不会让他们误解,才不会吃不了解的亏,避免无谓的“箭伤”。
化敌为友,多个朋友
朋友一定是关心在乎你的人吗?对手一定是对你虎视眈眈打压你的人吗?未必如此。在你身边的人也许是最危险的人,而那些让你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去对付的讨厌鬼也许才是让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根本动力。
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一旦你们之间产生了利害冲突,就很难保证这段友谊不会变质。更可怕的是,所谓的密友从你背后扎一刀可能是最致命的。因为在你们亲密接触的日子里,他早就掌握了你的“死穴”。
林萧是一个开朗乐观、美丽大方的女孩,进大学的第一天,她就和宿舍的其他姐妹熟悉起来。即使是内向的白洁也无法拒绝她热情的微笑,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大二的时候,林萧因为多才多艺当选了校学生会文艺部的部长,她很忙,忙着组织各种活动,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甚至是学习,因为白洁是她最好的朋友,所以很多事情她自然会想到请白洁帮忙。“白洁,今天中午帮我买一下饭啊”“白洁,帮我复印一下这份笔记好吗”,一开始白洁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她做这些事,可是次数多了,敏感的白洁觉得自己俨然是林萧的使唤丫头,林萧又喊她帮忙时,她冷着脸说:“我是你的保姆啊?”林萧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说:“你没事儿吧?”也没放在心上,说完就去忙其他的事了。
在校园里,像林萧这样的女生自然会得到许多男生的青睐,隔三岔五就会有男生捧着鲜花或者各种零食来宿舍找她,她很大方,鲜花往宿舍桌上的大花瓶里一插,至于零食,大家共享。她是好意,可白洁就觉得她是在向大家炫耀,每次看到那些美丽的鲜花,白洁总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学校里有两个去国外访问的学生名额,林萧幸运地获得了其中的一个,在为她送行的班会上,白洁勉强地微笑着,内心却愤愤不平:同样是人,为什么她就这么幸运呢?
那天晚上,白洁终于不能控制自己,她以林萧高中同学的身份写了三封匿名信,分别寄到学校、系里和学生会。由于平时林萧说过很多自己的情况,白洁编造起来滴水不漏。信里的内容迅速传开了,校方信以为真,取消了林萧的出国名额,老师、同学都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林萧,她在人们心中成了卑鄙、欺骗的代名词,这对于一向自信、顺利的林萧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日渐沉默和消瘦,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每天苍白着脸游荡在教室和宿舍之间。虽然后来证明匿名信中的内容全是谎言,林萧还是选择了退学。她悄悄地办好了手续,悄悄地收拾好东西离去,没有向任何人告别。从匿名信中那些逼真的细节,她一眼就看出是谁的大作。与失去出国机会相比,被最好的朋友出卖让她受到了更大的伤害。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
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考虑一些防患对策,为自己留点余地,才不至于在事情发生之后追悔莫及。
《诗经·卫风》中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是说,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普通的朋友之间尚且如此,倘若胸怀宽广,对自己的对手也能“投以木桃”,那你的对手也一定会感激涕零,视你为恩人一般,日后定会选择时机报答你,给予你帮助,让你获得更大的成功。
张伯伦在担任英首相期间,曾再三阻碍丘吉尔进入内阁,他们的政见不合,特别是在对外政策上,张伯伦和丘吉尔存在很大的分歧。后来张伯伦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惨败,社会舆论赞成丘吉尔领导政府。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在组建政府的过程中,坚持让张伯伦担任下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这是因为他认识到保守党在下院占绝大多数席位,张伯伦是他们的领袖,在自己对他进行了多年的批评和严厉的谴责之后,取张伯伦而代之,会令保守党内许多人感到不愉快。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丘吉尔决定留用张伯伦,以赢得这些人的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很英明。当张伯伦意识到自己的绥靖政策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时,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在保守党的领袖地位来给昔日的对手丘吉尔找麻烦,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为重,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对丘吉尔起到了较好的配合作用。
对于昔日的对手,打击报复只能为自己埋下更多的祸根,而善待我们的对手,不但能够感化他们,还会为我们自己的事业扫除一定的障碍。
牢记识人禁忌,精准识人
“人”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字,而“识人”却是极其难懂的一门课。在人与人互动越来越频繁的当今时代,不管是新交还是旧识,每天都要不断跟人交往、相处。很多时候,能否精准识人成了交际的关键。
然而,想要做到精准识人,一定要牢记两大禁忌。
禁忌一:凭个人爱好识人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颜驷历经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世,直至白发老翁之时,仍在郎署(汉朝官署名)为郎(宿卫之官名)。很多人都好奇,为何颜驷一生如此不得志?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说三位皇帝的喜好了。正如颜驷所言:“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的机会,只好一直在此当差了。”试想,如果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一生的机遇必定大不相同。
虽说人非草木,有自己喜好的事物与厌恶的事物是常情。但如果识人鉴人的时候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往往会大失精准。在识人过程中,若不能察明对方的本质,完全从自己讨厌对方出发,很容易忽略了对方的优点,甚至把对方的优点当作缺点。相反,若完全从自己喜好对方出发,会很容易忽略对方的缺点,甚至把对方的缺点当作优点。
禁忌二:凭出身识人
生活中,大家总喜欢用“门缝里看人”来讽刺那些仅仅以他人的出身来评价是非的人。虽然这种讽刺有些难听,但仅凭借出身背景来识人确实比较片面与武断。
公孙鞅是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公叔座死前,曾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劝魏惠王“以国事听之”,重用公孙鞅。但是,魏惠王认为公孙鞅只是个家臣,身份太低微了,那些劝告只是公叔座病得糊涂而乱讲的。所以,公叔座死后,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公孙鞅。后来,由于一些嫉贤妒能者企图加害公孙鞅,公孙鞅只好投奔秦国。在秦国,公孙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结果,秦国日强,魏国日弱。
可见,在魏惠王的眼中,公孙鞅正是被“以出身辨人才”的偏见埋没和扼杀的。
识人难,精准识人更难!千万不可因为自己的喜好或仅凭对方的出身背景,将一个人彻底定性,那样很不客观、很不全面。
再公平的竞争,也要学会自我保护
竞争,有时就是考验理智的判断能力,我们往往在情感与理智之中迷惘,在较量中使一些人际关系变得理不清。于是,竞争使社会关系的天平多了一个砝码。这个砝码将构成怎样的倾斜,你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小张和小李是好朋友,也是相处多年不错的同事。他们公司的新经理制订了一个奖励措施,谁创效益最多就给谁一个特别奖,金额颇为可观。
小张非常希望获得这笔钱,因为他的孩子上自费大学急需要一笔钱;小李也对这笔钱看得很重,因为他爱人整天向他嘀咕谁的老公又买了辆小车,谁的老公又升了一个职位……小李极其希望借着新经理的改革举措,能为自己在夫人面前扬眉吐气。小张疯狂地跑业务,绞尽脑汁地联系,有时,也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给小李。小张不相信同事之间会失去真诚和友谊,他认为几年来他俩已相处得挺好。
忽然间,小张发现自己的一些客户都支支吾吾、躲躲闪闪,言而无信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他的客户听说他是品行恶劣的人,喜欢擅自将商品掺假,自己从中获取非法利益……总之,关于他的谣传很多。
年底的时候,小李最终获得了特别奖。小张从小李的业绩单上顿悟过来了。他的嘴里不断地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小张的失误在于他没有认清同事的品行,反而盲目信任同事。在没有竞争的日子,也许大家能做到彼此相悦,其乐融融,一旦进入竞争关系,就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品行,谨防被品行不好的人所伤害。
在竞争中,除非一方自愿放弃,否则,正面竞争,互相角力,难以回避。当你棋逢对手时,你的情感、理智、道德都遭遇最大的考验:当你想获得成功的时候,是否不遵守道德准则?当你坦诚地面对竞争者,对方是否正在仗着你的善良和诚意进行攻击?……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竞争的方式;竞争对手是不可自由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采取积极防御。所以,我们要谨记,再公平的竞争也要提高警惕,以免不小心被别人伤害。
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你是否遭遇过职场背叛,一向亲密的好同事在最关键的时候,为了一己之私而出卖了你;或者是你一直信任的下属,在某个重要时刻倒戈相向?这时候,你感觉被欺骗、被出卖,其痛苦程度不亚于情场失意。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不是你的原因导致,而只能说识人不准,大意吃亏。
岳悦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主管,负责公司的市场开拓和研发工作。去年,她的部门招聘了一个外贸学院刚毕业的大学生小雪,小雪做事比同龄人老练成熟,让岳悦对她刮目相看。渐渐地,她们的关系在慢慢改变,话也越来越多,越谈越细,后来几乎是无话不谈。当然,这其中也会包括对同事及企业的一些看法。
她们还经常相约一起逛街吃饭,小雪表现出来的乖巧和体贴让岳悦很受用,二人之间的谈话更加放肆,当然,主要是岳悦自己在谈,但是她却全然没有察觉。
没多久,老板突然找岳悦谈话,大体内容是希望岳悦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对同事和企业妄加评论,这样对工作的开展不利,对企业形象更是不利,还透露本来想让岳悦升职,但由于她的不成熟只好推迟了。同时还告诉岳悦,由于小雪的出色表现,小雪将被调到公关部任主管。
很明显,岳悦遭遇了职场背叛,这都要归结于自我的不谨慎的驱使。
俗话说,知心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被陌生人伤害了可能是运气不佳,而要是被最亲密的人伤害,那才叫伤心。
假如,和我们交往的是位品德高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人,那么,即使其外表并不英俊潇洒,我们也会与之和谐相处。但假如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虚伪而自私的人,尽管此人仪表堂堂,举止文雅,我们只会觉得他道貌岸然、虚伪狡猾。
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平时一般都隐藏着,看不见又摸不着。你必须看到他的正面,又要看到他的反面,才能了解他的心;必须看到他的外表,又要看到他的内心,才能吃透他的本意。
希腊有句谚语:“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显得像朋友。”很多人在危难的时候才发现,背叛自己、出卖自己的往往是十分信赖的朋友,而曾被怀疑的人却成了自己的救星,真是可笑又可悲。世上有很多人需要甄别,要看懂真的很难,但若用“心眼”去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没有固定不变的事情,只有力求奋进,充实自己。这或许就是职场中一种残酷而真实的存在。
用理智避开机遇中的陷阱
商场,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际上,暗自波涛汹涌。很多看不见的陷阱都敞开着口,笑着等你进去。我们会面临很多现实诱惑,在极度膨胀中,若是飘飘然起来,失去理智,丧失分析问题的理性和谨慎,在盲目中跌入别人预先设置好的陷阱中。
我们经验不足,履历单薄,难免在创业道路上摔跟头。跌倒是难免的,但是避免跌倒也是可能的。面对一些我们不曾遇到的困难,不能确定的东西,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在自信中贸贸然就草率下定论。因为机会和陷阱只是一念之差,前途却大不一样。草率只会让自己轻易地跌进别人早就布置好的陷阱中。
李耀祖,是一位技术上的天才。他凭借自己的技术、智慧和努力,创建了宏达软件公司,后又成为捷丰集团董事,是一个深受员工爱戴的老板。但就是这样一个阅人无数、久经沙场的“老江湖”却“一招失满盘皆输”,如今,已经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了。
20世纪90年代,软件市场在国内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当时,国内软件公司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政府和国企市场这两块肥肉上,并未重视正在迅速发展的合资企业,而国外软件公司的产品价格又过于昂贵,便出现了一个市场缝隙。李耀祖敏锐的嗅觉很快嗅到了这一不可多得的好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决定要抓住此良机,迅速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李耀祖是一位印度华裔人士,早在1990年,就在新加坡创办了宏达集团,主做商用软件研发。1995年,他到中国淘金时,发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决定在中国发展。于是他很快注册了厦门宏达商用软件开发公司,主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但是公司规模不大,能力有限,李耀祖决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
不久,李耀祖便找到了一家名为捷丰的上市公司,打算洽谈合作的问题。双方的收购合同中写道:“捷丰集团以亿元人民币收购厦门宏达商用软件开发公司,李耀祖出任捷丰集团董事。收购方式为股权置换,厦门宏达商用软件开发公司以100%的股份置换捷丰集团价值亿元的人民币股份权……”
李耀祖心里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却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在急着想抢占这一市场空白的心理作用下,李耀祖既没有暗自调查这家公司的背景和实际经营状况,也没有仔细思考和分析这一合作细节。面对疑惑却轻易相信对方的回答,犯了兵家之大忌。李耀祖问道:“捷丰集团公司的业绩似乎有问题,为什么公司规模这么大,股价这么高,却一直没有赢利呢?”对方向他解释:“这是资本市场,大家看的是你以后发展的‘潜力’,股价跟赢利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的合作准没错,赶快签合同吧。”
似乎也有道理。李耀祖没有细想,在急着进军中国,尽快开始软件开发计划的心理作用下,他大笔一挥,在合同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大名。之后,双方交接的都很顺利。但是,令李耀祖意想不到的是,捷丰集团一直以来都是由一些黑势力所控制。在过去几年中,其股票被内行人称为“妖股”,股价呈现一种过山车似的起伏状态。然而,即使后来他知道这些也迟了。
宏达公司的销售账款一到,就被原捷丰派驻在宏达的财务总监即刻转走了。不到两个月,捷丰集团的股价也跌到了几分钱一股,成了地地道道的垃圾股。就这样,无论是宏达公司还是捷丰集团都成了空壳子。李耀祖原本看好的商机,却变成了巨大的陷阱,使得他一无所有。
谁都想抓住现有的机会,一举成功。但是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太过于顺利的事情,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因为隐藏在机会后面的很有可能就是陷阱。如果我们过于自信,变得自负,让“一定会成功”的心理定式左右我们的判断,混淆我们的视听,或者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结果只会让自己在洋洋得意中掉进别人早给你挖好的“陷阱”里。
工作中的好心人未必都有好心肠
对你和颜悦色、笑脸相迎的人未必真心对你好,俗语说“会咬人的狗从不叫”。
乔治·凯利和鲍尔同在爱德尔大酒店餐饮部掌厨。鲍尔在公司人缘极好,他不仅手艺高超,而且总是笑脸迎人,待人和气,从来不为小事发脾气,和同事和谐相处,乐于帮助别人。同事对他的评价很高,都称他为“好心的鲍尔”。
一天晚上,乔治·凯利有事找经理。到了经理室门口时,听到里面正在说话,并且依稀有鲍尔的声音。他仔细一听原来是鲍尔正在向经理说同事的不是,平日里很多小事都被鲍尔添油加醋地说出来,像汤姆把餐厅的菜单拿给他做餐馆生意的叔叔啦,还有玛丽平时工作不认真,好在工作时间给朋友打电话,并且还说到自己的坏话,借机抬高他本人。乔治·凯利不由心生一阵厌恶。
从此以后,乔治·凯利对于鲍尔的一举一动,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厌恶和排斥感。无论他表演得多好,说任何好听的话,乔治·凯利都对他存有戒心。同事也从乔治那里看出了些什么,对鲍尔也敬而远之了。
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没有一双“慧眼”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在强敌如林的竞争者当中,不乏冷若冰霜的自私者、趾高气扬的傲慢者,但更可怕的是所谓的“好心人”。这些“好心人”往往有着不错的人缘,很好的口碑,能够在各种大事小情里发现他们的身影。他们往往戴着友善的面具,赢得上司的信赖和同事的敬重,却在背后干着不好的勾当。他们的可怕之处在于让你找不出谁是使你蒙受不白之冤的人,谁让你置身于不仁不义的两难境地,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因此,只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仔细观察,谨慎处世,那么无论多么狡猾的“好心人”,终有一天是会露馅儿的,现出原形的。
对于在办公室中生存的雇员们,职场的规则告诉我们:这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我们被别人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所蛊惑时,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提高我们对事情的分析识别能力,并不是每一个对你横眉冷对、不愠不火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并不是所有对你热情周到、称兄道弟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在工作中,有一种人整天面带笑容,见人十分客气,表现得特别友好。暗地里,却造你的谣,拆你的台。这种所谓的“好心人”,往往容易让你吃了亏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许多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一巴掌正是他打来的。所以,此类人看来异常谦卑恭敬,礼貌周到,且热情友善绝不难于相处,新职员往往有如沐春风之感,可是背后他们做的事你却一无所知,即使开怀畅饮后他们也难有半点口风露出。这种人通常在任何时间、场合、处境,面对任何人物,都会笑面迎人,亲热非常,原因是笑对他来说是一种常态,一种与人沟通的媒介,故眼神往往能与说话相配合,以达到其个人的目的。
对这种所谓的“好心人”,一定要特别当心。这类“好心人”的特点是:上下班总是主动和你打招呼,表现出过分的热情,甚至对你称兄道弟。为了博取你的欢心,往往他还会顺着你的话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另外,这种人如果和同事发生了利害冲突,他会不顾一切地去争取他那一份微小的利益。这时候,他的伪善面具自然就会脱落,露出真实的样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与人相处不能只注意表象,也不能仅从某事来判断一个人。很多伪善和假象常欺骗我们的眼睛,我们只有仔细观察,多方求证,时间长了才能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在此之前,待人接物,一定要加倍小心,谨防职场上的“好心人”。
我们对于这种所谓的“好心人”的认识的确需要一个过程。要在观察、了解中分析,才能揭开他的虚假面具,使他的真面目暴露在众人面前。进而,在心理增设一道防线,防止他对自己造成伤害。
你要小心观察,千万不能把他们当成知己好友,而把自己的心事轻易地告之。否则,不但会惹来对方的轻视,还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同时,你也不能惹恼他。因为,如果引起他的反感,他对你的评价就会影响周围人对你的印象,那你不是自讨苦吃吗?当然,只要留心观察,同事中的这类人还是不难辨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