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新人什么时候可以提意见?雷军告诉你详细答案时间:2024-02-15 提意见,是很多职场新人经常遇到的事。他们刚入职场,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对工作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是,何时提意见,又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这关系到领导、同事对你的看法。到底什么时间可以提意见呢,雷总给出了答案。
在2021年小米校招培训上,对新员工提出了下面的建议:“加入公司战略和业务,先不要提意见。年轻人有热情,有想法,喜欢提意见,但是你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你的建议往往有失偏颇,多听,多看,多想,对新生来说更重要,等你真正了解了公司,我期待你尽情去表达你的想法,尽情指点江山,尽情用你们的热情行动,推动改变的发生!”
不得不说,作为理科生的雷总煽动人心来也是有一套。他的这番话我听了都觉得热血沸腾,恨自己早生了几年,没有机会去小米和雷总学习。
雷军的建议很多人赞同,我也觉得年轻人初进职场就应该这样。具体怎么做,雷总说得也很详细。但我估计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理解不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要多方位地展示自己。作为一名职场老司机,我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子做。
我相信,很多人的想法并不仅仅是通过工作拿一份工资,而是在这个行业深挖下去,最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让自己过上名利双收的生活。
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有的人可能会反驳我,在学校我已经学到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了。
你说的没错,你可能是这个专业的,但是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不足以满足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成甲老师说过,我们所谓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法律、政治、历史等等,其实这是人为制造的分类标签罢了。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这些划分标签在各个专业之内单独运行。
比如市场营销,背后往往涉及到法律、政治、历史、文化等等各种因素。我们在学校学的专业课程又是什么呢?我们只是学好了4P,也就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些知识。
如果只是拿学到的这些知识生搬硬套地提意见,不考虑实际的法律、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提出来的建议又怎么会符合实际情况呢。这样的政策可能连运行也无法运行。
汉斯·罗斯林在《事实》里面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50年代,丹麦的一位医生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消除肺结核的建议。他的方法是用一批携带着X光机的小型货车,在印度的村庄里到处转悠,给所有人拍X光片,一旦发现有病人就给他吃药。
这个建议听起来很可靠,针对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办法。然而世卫组织却发现这个建议根本就没办法实行。
因为当地人对此非常不理解,而且觉得非常愤怒。他们觉得自己面临需要更多更紧急的医疗问题,然而这些医生和护士不仅不帮忙,还要拿治疗肺结核的药让他们吃,他们又怎么会配合呢?
比如说,一个女人正要生孩子,这些医生却不帮助这名妇女想办法将孩子安全生出来,非要给她吃拍X光片,吃什么治疗肺结核的药。她的家人没上来打这些医生,我觉得都有点不可思议。
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理想中的知识和数据是根据理想状态设定。遇到现实时,会发现有各种差距,导致各种不适应。如果不结合现实,即使拥有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没用。
所以,作为一名职场新人,确实应该像雷总所说,多看,多听,多学习,等对公司熟悉之后,起码掌握了本行业的知识,再提意见也不迟。
其实雷总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翻版。这个故事我们都熟悉,但是换了一副样子,有的人就忘记了。磨好刀,才能砍更多的柴。 |